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

◇ 金門回憶之旅

金門也叫浯洲,是台灣美麗寶島之外的美麗小島,離台灣 210 公里,跟台灣很不一樣,它沒有日據的 50 年,1949 年後卻意外成為兩岸冷戰 50 年的前哨站,如今從昔日厲兵秣馬、枕戈待旦的反攻前線,轉變為遊客的觀光勝地。
民國 60 年戒嚴時期,我在大小金門共住了 1 年 8 個月,那時年少懵懂,45 年後再來卻已是髮蒼視茫,戰地成了旅遊觀光地,人事物已大不同,世事變幻莫測,原來 45 不再只是個數字!
 金門機場 ↑
金門酒廠 ↑
大金門街景 ↑

昔日擔任守衛重責的碉堡,如今卻已廢棄成為觀光客拍照景點。↑
進入古寧頭戰史館前有一段林蔭大道,在戰時是戰車的通道,中間處設有一「反空降堡」,民國 38 年,為了防範共軍來襲,在金門主要道路交叉處設置反空降堡,監控各道路交叉口,並兼具防空降的功能。↑
古寧頭戰史館,民國 38 年共軍夜襲金門,與國軍在西北方之嚨口、林厝、古寧頭一帶,展開長達三天三夜之激戰,國軍奮勇作戰終獲大勝,這個血戰之區稱為「古寧頭戰場」。
古寧頭戰史館位在古寧頭戰場遺址上,民國 73 (1984年) 建造,藉以緬懷古寧頭之役先烈浴血抗敵並大獲勝利的戰史,在戰史館的正門兩側上有大型塑浮雕,表現參戰士官兵英勇奮戰場景,而兩邊草坪各有一輛當年曾參加戰役的金門之熊 M5A1 型坦克,內部陳列有戰利品武器、作戰文件、作戰指揮官照片、12 幅大型油畫展示戰役過程。↑
根據解說,當你看「光榮校閱」這幅畫時,眼睛盯著畫上那輛校閱車,慢慢從右邊走到左邊,會發現原本看起來是側面的車輛變成正面朝著你,士兵像是在對你敬禮,這是一種視覺效果,所以有人將這幅畫稱為會動的油畫,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效果,就得看個人的感受了。↑
古寧頭戰史館後方景觀,海灘的軌條砦的和路旁的碉堡成觀光拍照景點,已無當年的肅殺氣氛,看來金門已從戰火的無情歲月走出!。↑↓

雙鯉濕地自然中心,位於古寧頭地區的南山聚落,民國 89 年啟用,介紹金門豐富的自然資源,一樓展示介紹古寧頭的人文景觀歷史的演變,地質土壤資源的說明解說;二樓則搭建模擬的生態環境介紹當地的樹林與鳥類,展示館外面是一片種滿荷花的生態湖;地下樓層是位於雙鯉湖中,由窗戶望出去,可看到湖底的生物與水生植物,在這裡可以認識金門的潮間帶、湖泊的生態、鳥類於土洞中的生活,還可以看到金門才有的生態物種。↑↓
 
離古寧頭戰史館不遠的南山聚落,坐西南朝東北面相雙鯉湖,有雙鯉風水之稱,是李氏開墾之地,李氏兩大宗祠皆設於此,這裡有一口三眼井,是居民生活聚會交流的主要場所。↑
慈湖三角堡位於慈湖西側,堡體呈三角狀,因此名為三角堡,碉堡四周挖掘了類似護城河的壕溝,周邊海灘是圍了鐵絲網的雷區,防止敵人潛入,三角堡具有堅固的造型與迷彩外觀,內有哨所可供士兵住宿,三個端點均設有瞭望哨與射口,有樓梯可上堡頂,堡上亦設哨站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碉堡早已失去其扮演的角色,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基於保存金門戰役史蹟,提倡生態旅遊,將此處規劃整理為賞鳥解說站,堡內有鄰近常見鳥類之解說,昔日防禦的射口,今日成了最佳觀鳥窗,提供鳥友最佳賞鳥景點。↑↓
三角堡內部 ↓↑
三角堡週遭景觀 ↑↓

連結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,聽說因承包商的關係,工程已停擺多時。↑
慈湖於民國 58 年因戰略需要倡建,翌年完工,為一圍海築堤而成之人工鹹水湖,堤長550公尺,與海相通,靠近古寧頭,不僅可防敵人軍事登陸,亦闢有養殖地 120 公頃,近年更因區域內鳥種豐富,為冬季候鳥南來北往的中繼站,而成為著名的賞鳥區。
1958 年八二三砲戰後,金門地區落彈近48萬發,接著到1979 年之間 20 年,單打雙不打時期的宣傳砲彈 (宣傳單捲放在下圖半圓形的鐵片內,到定點的上空鐵片會從砲彈後方退出,傳單飄灑到地面),累積下來有超過 100 萬枚砲宣彈落在金門,這兩種炸彈是金門菜刀的主要用料。↑↓
金門名產花生貢糖,可是花生田不多,不知是不是季節不對。↑
金沙大地飯店旁的下塘頭聚落 ↑↓
金門人除了烹煮用自來水外,大部份都還用地下水。

金沙鎮何浦國小 (飯店旁邊) 
金沙大地飯店旁的下塘頭聚落 ↑↓
洋樓是早期金門人到南洋一帶 (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) 經商有成,回金門蓋的豪華宅弟,大都有光宗耀祖的心態,但鮮少有人回來居住,是金門洋樓的一大特色。
飯店旁的下塘頭聚落,除了古宅洋樓外,新蓋樓房不協調的穿插矗立在老屋群中。↑↓
山外曾是當年駐守過的地方,雖舊地重遊卻很陌生。
迎賓館位於太武山南雄山麓,金門早期常有外賓參訪,但苦無住宿的地方,為接待外賓而建造,是一深入花崗岩體的坑道賓館,民國 67 年動工約二年完工,為金門戰地政務時代最著名外賓接待所,有地下希爾頓飯店之稱,至民國 89 年 (2000 年),因國軍精實案,軍方無須再經營,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,規劃整修為展示館,並於民國 99 年 (2010 年)重新開放。
外面看到的白色建築物,只是露出的一小部分,大部分隱藏於坑道中,目前只開放白樓後,長約 320 公尺一小段坑道,內有 31 間客房,86 個床位,盡頭銜接南雄醫院,平時封閉,一旦戰爭即可開啟立即轉變成軍醫院,說明了戰地一切為戰爭服務的特色,目前展館已開放的空間(1)展示女青年工作大隊政宣雕像的外圍廣場,(2)一樓戰地防禦設施、迎賓館簡介,(3)二樓則以鄧麗君勞軍為主題的影像資料。

全館只開放這二間房間供參觀,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將軍房,而是仿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住過的 101 號房,它是屬上將層級的房間,房內設施是依照當時的情境佈置,不難感受當時勤儉建軍的氛圍。
仿鄧麗君住過的 018 號房,這種規格是當時中少將層級才能住的房間,由此可見對她的禮遇。
八二三戰史館建於民國 77 年,民國 90 年移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整修後,二年後重新開放,主要展覽金門在八二三戰役時期的各式武器、文物及圖片等,讓遊客真正體會到金門能在駭人密度的砲擊下存活下來,靠的應不只是奇蹟。
民國 47 年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,從此金門這小島無意間卻負起了悍衛台海安定之責,短短的 44 天,落彈量達 47 萬餘發,其後又經歷 20 年的「單打雙不打」,直到民國 67 年中共與美國建交中共才結束砲火攻擊。
小金門東林村受砲火猛烈攻擊後幾近摧毀成廢墟的模型,早期東林是小金門最熱鬧的村庄。↑
兩棲登陸運輸車 (LVT-P4) ↑
155 公𨤸榴彈砲,當年我就在野戰 155 榴彈砲兵營服役。
榕園位於八二三戰史館旁,區內榕樹成林,很難想像這裏流傳著風沙滅村的故事,榕園古名西洪,又名鳳山,因早期村內有一顆巨石鳳母石,現位於金湖消防隊旁的岩壁則稱之為鳳公石,位居鳳穴上的西洪村,在明朝時村中人才輩出,洪氏諸多族人在朝擔任要職,當時流傳著「人丁不滿百,京官三十六」的俗諺,或許由於樹大招風,乃有佞臣向皇帝進讒言,引起君主的疑慮,乃暗令風水師到此勘查風水,在鳳母石上鑿了橫排的三個洞,一時洞中流出紅色血水,公母石頭同時哀鳴三天三夜,不久朝中為官的洪氏族人或病或死,西洪村也在一夕間為風沙掩埋。
不過西洪村沒落另有一說,此地原是林木蓊鬱,後明末清初戰亂,樹木被大量砍伐造船,因而使此地失去了屏障,終日黃沙滾滾,湮沒了整個村落。↑↓
慰廬即為西洪村的故址 ↑

莒光樓建於民國 41 年 (1952),位於金城莒光湖旁,是一幢仿古宮殿式的三層樓建築,典雅與雄偉兼具,曾作為中華民國郵票的圖案,兩尊漆黑古砲矗立兩旁,左為清乾隆年間鑄製的鋅質古砲,右為鄭成功昔日督訓海軍所用的禮砲,流露著幽幽古意,樓內有多媒體簡介金門現狀、建設成果圖片、觀光資源介紹與歷史文物等,一直是金門最具盛名的景點之一。↑
在三樓展示的前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青天白日勳章,2012 年 5 月 4 日遭大陸觀光客竊走,不過在 27 天後經大陸公安查獲送回金門。↑
水頭碼頭,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水頭村,面向金烈水道,為大小金門間的交通孔道,小三通開放後,擴建成為金廈兩門小三通的主要口岸,往返廈門泉州,單程只要半小時,票價新台幣650元。↑↓

小金門九宮碼頭 ↑↓
小金門厭勝物 (避邪物) —風雞

四維坑道又稱九宮坑道,位於小金門南方羅厝與九宮之間,民國 50 年開挖作為戰時人員、物資運補用,民國 87 年移撥金門國家公園規劃整理,90 年 12 月 28 日正式對外開放,是一個雙丁字狀的水道,共有 4 個出口,主坑道總長 790 公尺,最寬處 15 公尺、高約 11.5 公尺,是金門地區最大的地下坑道。
走在坑道內,摸著一鑿鑿的痕跡,可以明顯感受當時開挖軍人的艱辛。↑
可用手感觸和近距離觀察金門花崗岩的節理,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。↑

羅厝港是早期小金門進出口的主要必經要地,一切進出貨物,都得從這裡起卸,但是沒有碼頭可以靠船,單憑潮水的起落來上下,每逢浪花打來,不是人落水,就是衣衫盡濕或是物件掉落海中。
上圖有防坡堤的漁港,是在 86 年興建的,可提供十噸級以下漁船及舢筏,無須再候潮可隨時自由進出,民國 60 年我在這裡住了 1 年 7 個月,景像和當年完全不同。
媽祖廟,民國 60 年在大小金門好像很少看到廟宇。
難以想像這邊也有了漁會生鮮超市
羅厝村,離我們駐地走路不到幾分鐘。
鐵漢堡以迷彩城牆偽裝於山坡樹林間,與將軍堡、虎堡、勇士堡共同肩負烈嶼北方金烈水道的防禦,為捍衛金門的重要海洋門戶,國軍撤離後,整修為新興的觀光景點。
保留原碉堡內的軍事設施,如網絡般的地下坑道接連到地面上下的砲陣地、機槍堡、彈藥庫、七五戰防砲堡等設施,更串連至各海岸據點及勇士堡。↑↓
勇士堡與鐵漢堡之間有地下坑道相通,碉堡外圍有 3 米深的戰車壕,進出全靠一座小橋,堡內四通八達的坑道連接各機槍陣地及砲陣地,並有彈藥庫、中山室與寢室等狹窄隔間,足以想像昔日阿兵哥的生活起居,地面通道保留了反共殺敵的標語,見證著兩方對峙的一段歷史,通道盡頭的高台可欣賞美麗的海上風光。↑↓

勇士堡 ↑
地雷展示館與勇士堡是同一入出口 ↑↓
地雷主題館位於黃厝村,入口在勇士堡,出口為鐵漢堡,坑道長達 350 公尺設有地雷主題園區,詳細的介紹地雷定義與種類、歷史、殺傷力來源、佈雷方式、地雷生產及地雷聲光體驗區等,走出鐵漢堡可到戶外的排雷情境展示區,有戰車碰撞地雷爆破情境展示區,仿真的雷區實境,再加上人像模擬排雷步驟實況,猶如置身排雷現場,體會國軍排雷大隊在執行清除地雷時,所經歷的高風險。
湖井頭戰史館建於民國 78 年,有感於金門歷經烽火的焠煉、時代的變遷,曾有十萬大軍駐守,故將此館規劃為軍人的生活館,藉此讓駐守過金門的退役軍人,回到本館時能憶起其當兵時的歷程;讓沒當過兵的人了解在金門當兵的辛苦。
館內高倍數望遠鏡,可以遠眺對岸的景觀。 
獅嶼位於小金門西北方約 1000 公尺,在六離島 (大膽、二膽、東碇島、獅嶼、猛虎嶼、復興嶼) 中面積最小,僅 0.007 平方公里,除了服役的官兵、巡視長官才能上島,連金門人都只能遠觀而不知其詳,如果開放觀光,金門人應比其他人更期待上島遊覽。
中間最大的砲彈就是從未發射過的國軍 240 榴砲砲彈,其它的都是八二三共軍砲擊金門的各式砲彈。 ↑
民房牆壁上還保留著"還我河山"" 殺朱拔毛""反抗俄寇侵略"  等標語,不過在這邊看起來一點也不覺突兀。
小金門濱海公路
湖井頭這邊還保留有當年的商店,一般都是經營冰果室和撞球室。
勝利門和紀念碑位於小金門湖下村落的路口,都建於 1986 年 (我已退伍十多年了),羅厝漁港就在旁邊,是我當年部隊駐守的地方,也是昔日成功隊的駐地,不過以前住過的營區好像不見了。
金城鎮金門縣政府
在金城鎮金門縣政府對面的模範街建於 1924 年,當時地方士紳前往南洋集資蓋起這條足以為模範的街道,所以取名為模範街,長約 75 公尺的街道兩旁是 40 間住商混合的店屋,充滿南洋風情的紅磚拱廊,興建年代正是金門海外華僑經濟實力最巔峰的時候,以當時最新進及最現代的南洋殖民城市做參考範本,採所謂「五腳基」的建築形式,用連續的廊柱呈現,整齊美觀。

邱良功貞節牌坊位在金城鎮模範街底,建於 1812 年,是台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壯觀的一座,也是金門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,邱良功出生 35 日父親就辭世,全靠未滿 30 歲的母親許氏養育成人,長大後從軍驍勇善戰,在嘉慶 14 年升任浙江提督,同年剿滅海盜蔡牽,平定了東南海盜之亂。
嘉慶 17 年 (1812年),因邱良功屢建奇功獲皇帝嘉許,除誥贈已守寡 28 年的邱母為一品夫人並欽準賜建節孝坊,表揚並流傳邱良功母親的節孝精神。牌坊是一座石造四柱三重樓,石材均為上泉州花崗石 (俗稱泉州白) 和墨綠的青斗石,造型雄偉精緻,柱身上刻有楹聯,敘述著邱母的節孝事蹟,柱子前後共立有四對雄雌的石獅,像似守護神,在頂檐豎刻有「聖旨」、橫刻「欽旌節孝」四字的石匾。

貞節牌坊正對面的這家蚵嗲之家,聽說不錯吃,不能免俗的也去買了二個試試看。

廣東粥金門和台灣完全不同,現已正名為金門粥糜,是將米熬到看不到米粒,加入肉丸、蝦仁、豬肝、魚丸等材料 (各店稍有不同),最後打上蛋花、灑上油蔥與芹菜,配上剛出爐也和台灣不同的燒餅油條,是當地人的營養早餐,我們就在這家吃這個當午餐。
金門鎮總兵署離貞節牌坊不遠,原址原是明萬曆 (1601年) 進士許獬宅第,名為叢青軒,清康熙 19 年 (1680) 金門鎮總兵陳龍接收叢青軒,改建成金門總兵署,從此由私人宅第變成官方宅第,民國之後先後做為縣公署、金門防衛司令部、福建省政府、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的辦公處所,民國 84 年,最後使用的縣警察局和臨時縣議會遷出後,開始進行整修規劃,使得這座台閩地區格局保存最完善的總兵署,得以原貌修謢,因具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,現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,是台閩地區唯一現存的清朝官署。
現存的總兵署,為四進兩廊式的四合院建築,前有寬闊的廣場,民間習稱為衙門口,院內榕樹遮蔭,庭院深邃,雖已非衙門,卻仍有昔日官署那股澟然的肅氣。
總兵署現已改為史料館,大堂、內署、內宅以蠟像重現前清意象外,其餘各室規劃為總兵署相關資料展,展出內容包括金門歷史源流與古代防務、金門籍武將事略、金門文物、民間新房文物、清代兵制、旗幟、戰船、兵器、官服等展示。   
金門鎮總兵署 ↑↓
特約茶室展示館 (俗稱八三么),民國 38 年 (1949) 大批國軍退守金門,大部分均借住於民房或屋主僑居南洋的空屋,以及各村落的祠堂、廟宇,長久與居民相處,難免會衍生一些男女感情糾紛,同屬外島的澎湖、馬祖亦有類似情事發生,甚至有婦女被駐軍強暴的案例,於是澎湖最先推動創設軍中樂園,經反映到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後,獲准試辦,侍應生則向台灣各地的風化區召募,民國 40 年也在金門朱子祠附近,設立第一座軍中樂園,大約在民國 47~50 年間,軍中樂園更名為特約茶室,大小金門特約茶室共設有 11 間分室。特約茶室展示館即是利用原有「小徑特約茶室」的空間,陳展這一段歷史。
軍中樂園並非金門才有,在台灣本島也曾設置多處,此軍娼制度直到 1992 年才完全廢止。↑↓
特約茶室房間設備 
順著巷道走入水頭聚落,探訪傳統民居及洋樓,彷彿進入不同時代的場景,豐富的歷史面貌,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,到清末民國初年興建的洋樓群,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,卻能和諧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水頭獨特的聚落風貌。
有水頭富,無水頭厝,水頭屯墾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,到明朝已成島上的大聚落,目前的規模則是清乾隆時期以後才發展而成的,主要姓氏有黃 (紫雲衍派)、李 (隴西衍派)、蔡 (濟陽衍派)、陳 (穎川衍派)等,是一個多姓集居的聚落。
民國 60 年我們在小金門沒有電,晚上就是靠著牆上那種煤氣燈,每打一次氣大概可點亮一個多鐘頭,燈泡是用一種特殊的布做的,用過它就變成灰,一碰就沒了,所以要很小心,否則每次都要換很貴的新燈泡。

位於得月樓前的金水國小,由居住印尼的華僑於 1932 年集資興建,為金門地區規模最大的洋樓小學,格局配置採「回」字型配置,中間禮堂,四周為教室, 禮堂前以紅磚堆疊出根根圓柱,據說這些圓柱都是在福州燒好再運來,正門與側門的亭廊、山牆的泥塑天使、梅花、老鷹、牡丹、葡萄、鳳凰等裝飾都採南洋風格形式表現,也被稱為番仔厝學校。
具有阿拉伯風味的西式建築,在校門正中間還有一個A字形,在西方A是代表優等,背後蘊藏的是對後世無限期望,之後因人口外流嚴重,在民國 75 年正式廢校,留給人無限的感慨,現做為金門出洋客的故事展示館。
禮堂前以紅磚堆疊出根根圓柱,據說這些圓柱都是在福州燒好再運來安裝。↑
以存德藥房為背景介紹僑匯,出洋客在經過一番艱辛努力之後,透過僑匯將資金匯回家鄉,興築中西合璧的番仔樓,1832 年始業的存德藥房現仍在金城莒光路營業,古樸的風格相當罕見。
後落有一個結合牆面彩繪的語音故事館,收錄了四則流傳於閩粵僑鄉的出洋客故事,包括了阿秀巧認奇信有趣的僑匯故事、石湖塔的傳說、寡婦塔、苿莉仙子,每一則故事就代表一部辛酸史。
金門先民大規模移民海外,約自清同治年間始,許多先民紛紛經由廈門,輾轉遠赴南洋發展,這樣大規模移民的現象,金門人則稱之為落番,番指的是今日南洋一帶,包括了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、新加坡…等地,這些落番的人便稱之為出洋客。
落番並非是輕鬆的事,舟車勞頓,船程中最怕有人感染熱病,擁擠窄小的船艙擠滿了新客 (初次落番者),許多新客一旦染病因極易傳染,往往被丟棄在今日的新加坡,即便到得了南洋,面對語言文化環境的差異,謀生極為艱困,初來乍到只能靠著由已開店的華僑,義務提供食宿給生活無著的親友,這樣累積數代,能開間類似今日的雜貨鋪,是十分幸運難得的事。
今日全島可見的華麗洋樓,正是這些出洋客懷著夢想,輾轉赴南洋尋求繁榮與希望,努力謀生顯耀鄉里的明證,但其實在脫貧致富的背後,有著出洋客積攢一生的辛酸,僑匯通路的風險、苦力的苛刻處境、妻子的苦苦守候…各有不同的際遇,久遠地流傳在僑鄉,訴說著時代的故事。
得月樓是水頭黃氏長房五樹派下十九世的黃輝煌於 1931 年所建,黃輝煌在民國初年渡海至印尼從事百貨批發,經商致富後匯銀元回來興建,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古洋樓,由於得月樓高11.26公尺,牆厚40公分,內部為地下一層、地上四層,整個建築群的下方是有地道互通,是當時水頭聚落最高的建築,並以高樓能「近水樓台先得月」之意境,命名為得月樓。
肇建時正是海盜猖獗,為顧及安全,原是住宅的得月樓,在建物主體加了許多防禦工事,主要在第三、四樓,四面都留有圓形槍眼,用以防止海盜入侵,屋頂的女兒牆設有供火槍防禦使用的垛口,四面的外壁上都有鐵鑄的槍架,從入口進入的第一棟番仔厝,正面有著極為華麗的裝飾,這除了彰顯起造人黃輝煌的財力之外,最主要的目的是欺敵用的假厝,主人並沒住在這裡面,所以深度很淺,內部有沒有太多的空間,當門關上時,入侵者無法了解房子的構造,就全力攻擊這棟假厝,守樓的人就可以藉由地道逃到旁邊的一樓番仔厝。  

假厝的深度很淺內部沒有什麼空間,僅容 2~3人併排通過。
水頭聚落 ↑↓

翟山坑道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,總長約 357 公尺,民國 52 年為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,耗時三年才完成,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,坑內設有停靠碼頭,進入坑道內即可感受它的震撼力,望著深遂的倒影,不知有多少人的付出才能建造出如此偉大的工程。

翟山坑道入口的除役海軍船艦和武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